逼出全力柯杜詹,法國和塞爾維亞是用什麼戰術?

四強賽得到 91 分的塞爾維亞,金牌戰得到 87 分的法國,是怎麼打到美國喊痛,痛到逼出全力三老才辛苦拿下比賽?

歡迎收看本期《瓜籃分析部門》

加入 400+ 專業球痴的行列一起每週收到籃球分析報告

法國男籃,熱身賽以四連敗收尾,小組賽差點被日本的史詩一役翻船,搶分組第一的關鍵戰役又被德國電,一路跌跌撞撞,卻也還是挾著主場優勢,給他撞進金牌戰。

綜觀這個翻轉過程,有三個關鍵:

  • 丟掉了大部分原先的半場陣地戰術

  • 拆掉雙塔,甚至把 Rudy Gobert 塞進傷兵名單 (冰箱?)

  • 啟用 Isaia Cordinier

籃球場上,時間比金錢還珍貴

在進入淘汰賽之前,法國隊有大量的半場陣地戰術也就算了,麻煩的是這些戰術還有明顯過多無意義的步驟。

無意義的步驟,不但無法堆疊後續機會的進攻優勢,更恐怖的是不停在消耗珍貴的 24 秒進攻時間。

導致法國的戰術機會根本打不出來,時常要依賴 Victor Wembanyama,甚至是老將群 Nicolas Batum 和 Evan Fournier 拆炸彈。

法國小組賽最後一節的實驗

小組賽最後一場球,法國對決同樣全勝的德國,誰贏球就能以分組第一晉級淘汰賽,關鍵中的關鍵戰役。

沒有想到,德國上半場三分球狂轟亂炸,把法國的雙塔陣容給活生生射歪,打完三節比分 46-69 法國大幅落後 23 分。

眼看這狀態進淘汰賽穩死,總教練 Vincent Collet 也不忍了,原地開啟實驗室。

拆掉磨合整個夏天的雙塔陣容,把內線的上場時間轉移到 Guerschon Yabusele 身上,並且做出後衛線上的改變,啟用 Isaia Cordinier。

更重要的是,總算找到一個適合這組陣容的戰術。

「邁阿密」小組進攻

所謂的 Miami Action,一般指的是,四、五號兩名內線球員與後衛的 Handoff+PNR 連續技。

例如下面法國 Andrew Albicy 發球給 Guerschon Yabusele 之後,所發生的第一個 Action。

由 Guerschon Yabusele 來 Handoff 給 Isaia Cordinier,再馬上跟 Rudy Gobert 打擋拆,就是典型的 Miami Action。

追著 Isaia Cordinier 的 Franz Wagner,才剛穿過第一個 Handoff,整個身體重心和慣性還在往弧頂,馬上要再穿過第二個擋拆非常不容易。

前面的 Miami 鋪好了後續 Spain 擋拆的跑道,主動權完全已經在體能條件佔優勢的 Isaia Cordinier 身上。

整個夏天苦於沒有穩定後場發動機,終於在進入淘汰賽前的最後一節,確定後續淘汰賽 Isaia Cordinier 不動先發的地位。

金牌戰的「邁阿密」四五換位

金牌戰,Miami Action 直接出現在法國隊的半場戰術當中,改用牛角啟動,四、五號的順序也做了更動,並且結束在新的戰術變化,像是下面這球:

👇訂閱電子報,免費繼續閱讀👇

Subscribe to keep reading

This content is free, but you must be subscribed to 瓜籃分析部門 to continue reading.

Already a subscriber?Sign In.No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