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瓜籃分析部門
  • Posts
  • 「日本只重視三分」是天大的誤會!放棄低位單打,該怎麼補足禁區得分?

「日本只重視三分」是天大的誤會!放棄低位單打,該怎麼補足禁區得分?

顛覆日本男籃只投三分的迷思,揭開總教練 Tom Hovasse 檢討報告中領先亞洲的進攻思維

各國籃球的職業賽季相繼結束,接下來七、八月是世界籃球的舞台,明星球員們將會陸續回到母國,準備再戰 2024 的巴黎奧運。

我們也會 cover 世界籃球趨勢的第一手觀察,我們就從台灣籃球圈近年最愛比較的日本男籃開始,介紹他們領先亞洲的幾個觀念。

本期電子報會從日本隊的進攻選擇說起。

「日本只重視三分」是天大的誤會

首先,日本自從總教練 Tom Hovasse 接手後,確實是非常強調三分球的出手數量,空間上也以 4 Out 1 In 為底。

五號位都在外圍設立對球掩護再下滑,並不會長時間待在禁區背框要球,其餘四名包含本土的四號球員,都要有外圍投射的能力。

以去年 2023 的 FIBA 世界盃來說,日本團隊三分出手量來到 32 次左右,大約佔了總 FG 出手的一半。

如果看 2023 的亞運,那就更誇張,由國家隊的助理教練 Corey Gaines 領軍的日本國家二隊,有幾場比賽團隊甚至出手到 40 球三分。

這樣的數據也就在台灣形成了一種既定印象:新一代的日本隊只重視三分。

事實上,經過 2021 東京奧運的洗禮,Tom Hovasse 的檢討報告中,也花了一些篇幅提到日本隊禁區得分的不足,一旦外圍手感不佳,團隊分數起伏會過大。

放棄 Low Post 背框,該怎麼補足禁區得分?

在檢討報告中,他提出數據佐證,整屆賽會日本隊在 Low Post 單打總共得 0 分,但同時在拉開禁區空間後,禁區內有三種出手方式,個別發生的次數都有超過 10 次:

  1. PNR (擋拆) 後持球者的切入

  2. 空手切

  3. 進攻籃板

其中空切的 FG% 高達 70% 是最能轉化禁區得分的出手方式,但是其他出手方式的 FG% 卻連 50% 都不到。

所以,總教練 Tom Hovasse 明確指出,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 PNR (擋拆) 後持球者,切入到禁區內的終結手段,發生次數多、命中率卻太低,是其中一個日本隊後衛需要提高的技能。

上週的北海道強化試合

這樣的修正,在上週北海道強化試合,對決澳洲國家二隊的時候一覽無疑。

一般來說,澳洲、紐西蘭的球風一向是以身體素質粗勇而聞名,很少會有東亞球隊用後衛切入來攻擊紐澳的禁區。

但是,在國內 BLG 聯賽,PNR (擋拆) 後以三分急停或是中距離跳投為主要武器的富樫勇樹,也在強化試合中頻頻去挑戰澳洲的禁區。

比如說,下面影片這球:

👇免費訂閱,即可繼續閱讀👇

Subscribe to keep reading

This content is free, but you must be subscribed to 瓜籃分析部門 to continue reading.

Already a subscriber?Sign In.No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