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瓜籃分析部門
  • Posts
  • 會員 QA 提問: JJ Redick 為什麼特別給 LBJ 這樣的戰術空間?

會員 QA 提問: JJ Redick 為什麼特別給 LBJ 這樣的戰術空間?

我們在有料會員提問當中,挑選出了這次的 QA 分享給大家, 第一個問題就是有什麼 JJ Redick 給 LBJ 的特殊戰術?

歡迎收看本期《瓜籃分析部門》

加入 400+ 專業球痴的行列一起每週收到籃球分析報告

新一年的籃球季終於全都開始了!

經過一個夏天,五月開始我們從 NBA 分區冠軍賽、總冠軍賽、六月介紹日本國家隊檢討報告的新觀念、七八月爆量的奧運男籃系列、九月聚焦亞大籃台灣小將,一路到十月追蹤最早開季的旅日台將。

為了感謝所有跟著我們同行的朋友,我們在先發等級以上的 有料會員 提問當中,挑選出了這次的 QA,把類似的問題合併在一起分享給大家。

QA1. 能不能介紹一些 JJ Redick 給 LBJ 的戰術?

沒問題,我們就來看看湖人總教練 JJ Redick 的 5 Out 早攻,當要做給 LeBron James 的時候,有什麼特別之處。

5 Out 的弧頂 Away 掩護,是常見的早攻起手式,但 JJ Redick 給 LeBron James 的佈陣跟一般不同,一般會在兩邊底角各站一名射手,但他清空了左邊底角,沒有站人。

JJ Redick 清空了左邊底角,原因是什麼呢?

由於左邊底角沒有站人,所以 LeBron James 經過弧頂中鋒的 Away 掩護接球之後,就有空間可以直接往左邊底角去切入攻擊。

一旦 LeBron James 迫使了對方中鋒必須協防,Anthony Davis 獨佔了進攻籃板的優勢。

就算 LeBron James 沒有接球,而是順勢去幫持球的 Austin Reaves 擋人,也可以取得偷溜左邊的空間。

一吸引到 Rudy Gobert 的注意,馬上又有了空拋給 Anthony Davis 的空擋。

如果左邊底角是有協防者的,這些機會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那如果是正常的 5 Out 雙底角射手站位,湖人又會找什麼機會呢,請看會員限定內容:

QA2. 除了 YT 和 IG,還有什麼取得籃球知識的管道?

這題應該是最多人問的,分享我自己的習慣,其實缺乏籃球靈感或是刺激的時候,我不太會去 YouTube 和 Instagram。

主要是因為 YouTube 和 Instagram 還是大眾取向比較吃香,所以幾乎都被娛樂性質的內容給佔滿。

即使稍微有帶到籃球知識的頻道,也感覺得到這類 YouTube 和 Instagram 帳號,由於演算法的引導,比起分析深度,他們被迫花更多時間在處理影片的效果,所以其實我更傾向會去逛 Twitter (現在叫 X.com)。

像上面這篇,Twitter 上聚集了全世界的籃球工作者,分享一堆很無聊沒什麼爆點,但是非常 Hardcore 的分析或整理,有時候甚至只有文字或是數據表格而已,連影片都沒附。

不過 Twitter 在台灣一直流行不起來,但好在現在 Threads 上面也有幾個中文帳號蠻值得推薦給大家,可以從這幾個帳號開始試試看:

  1. MGU籃球雜談:分享進攻戰術、防守策略,講解清楚簡單

  2. Pindown: 你的NBA筆記:時常有令人驚豔的短評和想法

  3. Thousand:拖稿系的職籃分析師

另外同場加映,幽默小品帳號 史上最廢插畫家 TWI Sports,很喜歡他的文字和插圖,也推薦大家去追蹤。

QA3. 想知道 Matchup Zone 此種防守如何設定和建構?

區域帶盯人我不是非常專業,唯一有過一次經驗,是研究過名教頭 Rick Pitino 當年在 Louisville 大學的 2-3 Matchup Zone。

由於各家 Matchup Zone 的原則都不太一樣,但我可以稍微分享一下我還記得的部分。

Louisville 大學的 2-3 Matchup Zone 我印象中,前排兩個後衛,只要對到球,就是一對一盯人一直跟著壓迫球,即使他左右運球逛來逛去,左右也不會像一般區域防守那樣互相交代。

除非持球者有經過兩人組合像是擋拆,那麼前排左右後衛會換防;或是持球者有往罰球線以下去突破,進入到後排三個,也就是鋒線和中鋒的責任區,那麼就跟一般區域一樣會交接給後排的隊友。

另外就是角落的兩個鋒線,如果責任區內沒有人,他也不會像一般區域一樣就待在原本的責任區,Louisville 大學的 2-3 Matchup Zone 角落沒人的話鋒線會站很高,甚至有時候會跨區守到 High Post。

角落鋒線守很高,角落有人再沉退,這個元素現在也很常出現在邁阿密熱火的區域防守當中。另外就是如果球到四號邊的角落,Louisville 大學的 2-3 Matchup Zone 有時候會設定包夾。

所以其實可以說,Matchup Zone 並沒有一定的規則,就是看總教練設計在什麼情境之下要破壞原本的區域設定。

QA4. 有沒有推薦籃球知識相關的書籍?

有一名會員問到書籍,讓我想了很久。

單純籃球知識的話,國外是有一些分析師的作品專門在討論籃球分析,但說實在,由於現代籃球的變化真的太快,很多內容都有其時效性和不同的時代背景,我不覺得有到必讀不可的程度。

倒是有幾本書,我覺得非常深刻地影響過我思考籃球的方式:

  1. 《反脆弱》:作者 Nassim Nicholas Taleb

  2. 《超級預測》:作者 Philip Tetlock

  3. 《MVP 製造機》:作者 Ben Lindbergh 和 Travis Sawchik

《反脆弱》在討論的是如何面對風險,並且從不確定性當中受益。在台灣,我相信有相當多籃球教練畢生篤信一套方法,就真的用一輩子,而這本書談到很多該怎麼思考策略上的組合,去準備主要方法失效後的情境。

《超級預測》非常好看,在講述美國情報界的預測比賽當中,有一群作者稱為「超級預測員」的素人,是用哪些思維模式來面對未知,反而在比賽中打敗很多所謂的專家和學者。

《MVP 製造機》是棒球界繼魔球之後第二次的分析革命。即使因為休士頓太空人的太鼓達人醜聞,和大聯盟投手 Trevor Bauer 的個人爭議,而蒙上了一層陰影,但生物力學和運科數據在現今職業運動的地位,絕對是越來越吃重,沒有回頭車。

QA5. 希望能夠持續有更多的分析內容

謝謝各位的支持,目前我們的狀態,是想要測試看看,有沒有辦法把籃球科普的內容耕耘好,在不追求流量爆發力的情況下,探索這塊會員訂閱制的付費市場。

雖然沒有設定任何實驗期限,或是會員訂閱金額目標,但是我必須很任性的說:會員訂閱金額的成長,是未來要不要繼續的唯一指標。

沒有收割,全是商業,就看看能走多遠,有多少籃球人願意加入會員支持吧!

支持《瓜籃分析部門》電子報,你可以做三件事情

  • 追蹤我們的 Threads 帳號:最即時的更新及互動

  • 加入我們的 有料會員:會員限定內容、Q&A 資格、電子報具名感謝

最後別忘了,如果喜歡的話,記得把《瓜籃分析部門》電子報分享出去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