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瓜籃分析部門
  • Posts
  • 陳子威教練不是只靠外籍生!全本土的亞大籃證明給你看

陳子威教練不是只靠外籍生!全本土的亞大籃證明給你看

「政大體系」這個詞的出現,是因為他們的半場進攻結構分明,但這次的亞大籃,陳子威教練所展現的卻是另一種風格。

如果你錯過了八月精彩的奧運分析,那麼你失去的,是向世界頂尖教練和球員學習的機會,現在加入 有料會員 可以一次滿足:

歡迎收看本期《瓜籃分析部門》

加入 400+ 專業球痴的行列一起每週收到籃球分析報告

上週,花了很多時間觀察台灣的亞大籃代表隊,想要看看抽掉外籍生之後,所謂的「政大體系」架構之下,全本土陣容會怎麼跨級應戰。

結果令人驚訝,陳子威教練展現了完全不同於政大的全新風貌。

政大不會看到的:大量快攻三分投射

上個賽季的政大,不會有人認為他們是主打外線的球隊:

  • 三分出手大約只有 28 次

  • 兩分出手則是高達 58 次

  • 也就是說,三分出手比例只有兩分的一半不到

然而,陳子威教練帶領的全本土亞大籃台灣代表隊,在上週的跨聯盟邀請賽,三分出手幾乎每一場都在 35 次上下。

三分時常都是比兩分出手次數還更高。

這幾年,陳子威教練也已經慢慢脫離過去璞園的快攻體系,鋒線再也不必先往籃框才能再繞出去底角。

反倒是,可以看到更多像是日本隊的 2-Sided 快攻

  • 2 名鋒線在最前面,直接往兩邊底角散開

  • 第 3 名鋒線也在其中一邊的側翼三分線外,形成堆積雙人邊

  • 後衛推進優先把球送往雙人邊

主動破壞 > 被動等待

「政大體系」這個詞的出現,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的半場進攻,相較於其他學校顯得結構分明,利用大量路線銜接在找配合。

好處是,可以掩蓋台灣球員運球技術不佳的缺點,用體系去把問題藏起來。

但在戰術當中如果傳球遠比運球還要多,到達一個程度之後,有時會顯得較為被動,消耗進攻時間在等待防守方犯錯。

但這次的亞大籃,我們看到,陳子威教練所展現的是另一種風格。

也許是因為跨校組隊,短期集訓根本無從建立戰術默契,又或許是因為陣容上禁區沒有明顯優勢。

無論是什麼原因,我們都發現比起政大,亞大籃代表隊很多發動時機更早、主動性更高,破壞力更強的機遇戰。

如果快攻沒有立即的底角三分出手機會,亞大籃代表隊並不會傳出來磨戰術,而是更快的開始主動切入,延續快攻三分的威脅,延續並放大防守向外撲防後所建立出的進攻優勢。

上面這球可以觀察傳球的莊朝勝,相較於在政大更多往前向著籃框 Give & Go 空切,這次在亞大籃的他,選擇倒車往三分線外退開,預留給喬納森第一時間切入的空間。

一旦製造出對手內縮協防的混亂,Drive & Kick 出去再快速導傳,球依舊是回到莊朝勝的手上,但馬上拉開撲防的距離。

空間的變化:低位擋拆

除了提升三分出手數、更主動的先切入再導傳之外,這次的邀請賽也可以看到陳子威教練,靈活運用空間的戰術佈陣。

比如說以往游艾喆專用的 Chris Paul 戰術,宋昕澔處理起來也是有模有樣,兩次遇上不同防守模式都做出正確判斷,像是下面這球:

👇訂閱電子報,免費繼續閱讀👇

Subscribe to keep reading

This content is free, but you must be subscribed to 瓜籃分析部門 to continue reading.

Already a subscriber?Sign In.Not now